乙肝是怎么传染的

乙肝(乙型病毒性肝炎)的传染途径主要与乙肝病毒(HBV)的传播方式有关,其核心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、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。以下是具体传播方式及预防要点:

一、主要传播途径

  1. 血液传播
    • 直接接触感染者血液:如共用注射器、针头(如吸毒者)、纹身工具、穿耳洞器械等未严格消毒的器具。
    • 医疗操作风险:输血、血液制品(如凝血因子)或器官移植时若未严格筛查,可能感染。但现代医疗体系已大幅降低此类风险。
    • 职业暴露:医护人员、实验室人员等接触感染者血液或体液时,若防护不当可能感染。
  2. 母婴传播
    • 宫内感染: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可能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。
    • 分娩时传播:胎儿通过产道时接触母亲血液或分泌物。
    • 产后传播:母乳喂养或密切接触(如咬伤、皮肤破损接触)可能传播病毒。
    • 预防措施: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,可有效阻断95%以上的母婴传播。
  3. 性接触传播
    • 乙肝病毒存在于精液、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,无保护性行为(如未使用安全套)可能传播。
    • 高危人群:多个性伴侣、性伴侣为乙肝感染者、未接种疫苗者。

二、其他潜在传播途径(风险较低)

  • 密切生活接触:如共用牙刷、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,但日常接触(如握手、拥抱、共餐)不会传播。
  • 唾液传播:理论上唾液中病毒含量极低,除非双方口腔有破损(如溃疡、牙龈出血),否则风险极低。
  • 蚊虫叮咬:无证据表明乙肝病毒可通过蚊虫传播。

三、预防乙肝的关键措施

  1. 接种疫苗
    • 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方法,接种后产生抗体可提供长期保护。
    • 推荐人群:新生儿、未感染且未接种疫苗的成人、高危职业者(如医护人员)。
  2. 避免高危行为
    • 不共用注射器、针头、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。
    • 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,尤其与未知感染状态者发生关系时。
    • 纹身、穿耳洞等选择正规机构,确保器械严格消毒。
  3. 母婴阻断
    • 感染乙肝的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,新生儿按规范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。
  4. 定期筛查